已经是第三次去呼伦贝尔了。当地人说,呼伦贝尔每年两场风,上半年一场、下半年一场,一场六个月。前两次,甚至是第一次白雪皑皑的时候,也并没有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。去年夏天录音结束的时候,向导兼司机帅哥建议我春天再去,据说那里每年的春风强到能吹着人跑,那得是多热情的地方才会有这么野的春风。密林,如果没有足够大的风,可能是一点声音也没有的,甚至可能比录音棚还安静。我一直很期待大风吹过密林的声音,也很期待真正的原始林声音环境。因为国内的森林大多都是次生林,也叫“机播林”,我很好奇原始林声音是不是不太一样。呼伦贝尔的春天比长江流域要晚一个季度,2021年5月下旬的时候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呼伦贝尔的草原。那时节的草原刚好是满眼的嫩绿,只有向阳面山坡上的白桦林枝头有零星的绿芽,在狂躁的春风中摇晃着成长。即使高大挺拔的松树林,也被迫在阵阵狂风中如麦浪一般起伏。帅哥诚不欺我。
这次的行程一共7天,在草原、森林和小镇上度过了5天,全程约970公里。除了在越野车跋涉的过程中,录音机几乎一直在工作,甚至连夜晚也尽量不放过,几乎快灌满了两张256G的SD卡,远远超出了我的预估。
今年的莫日格勒河春汛流量很大,而河边是已经绿草如茵、连绵不绝的牧场。满眼的美色,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:风大到能吹得停驻的四驱越野车大幅度摇晃。而在我前两次录音中确定的一个录音点上,高大的白桦树在狂风中居然弱如野草一般。
开往莫尔道嘎的公路路况非常好,尚未到旅游季节,沿途的车辆都很少,这让我心情很爽亮。遗憾的是,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卖票处居然只收现金,我和司机只能灰溜溜地走了。为了安抚我的失望,司机选择了一条路况很差的土路,那条路几乎沿着激流河走,可以穿行在深山老林。[激流河,是根河往临江方向最大的一条河,终点在临江屯边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,流量很大、很急。春天雨水从山上冲下的高含铁量矿物质把整条河水染成了近乎黑色,据说整个夏季几乎清澈见底。] 一路上颠簸着,路边河两岸看起来布满了松树林,在其中一片林子里,我遇到了多年野外录音经历中最安静的林子,只有大约25dB SPL。
在开往临江的路上,我们又一次陷车了。看似坚硬板结的土路,没想到其实是一片被洪水浸淫了好多天、刚退去水的农田。好多年没遇到这种情况了,虽然折腾了一番,但是心下还是很兴奋刺激。果然如司机说的,临江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落脚点,周围也并没有合适的录音点,于是改到室韦歇脚。这是我心心念念的一个地方,看起来就是一个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小镇,然而在中国历史上,它曾多次落下了浓重的笔墨,突厥、契丹、鲜卑、女真、金、蒙古….。但忙碌的当地人和游客,似乎没有时间去遥想历史,只享受当下。
在草草住了一晚没有热水冲咖啡的酒店之后,第二天清晨就迫不及待出发赶往恩和。那也是一个俄罗斯民族乡,恬静、平和,原住民多是俄罗斯裔。那是我住过最安静的小镇,没有之一!夜晚室外只有24dB SPL,恐怕是全国最安静的地方之一。小镇前面和背后的群山,满山遍野的都是原始白桦林,夹杂着小片的松树林,像委屈的小妇人一样蜷蹲在向阳坡的山坡上。
原打算只住一晚的恩和,因为一家漂亮舒适(小资)的集装箱酒店、加上物理上恬静的环境,让我不得不多住一晚。黄昏时分,牧民赶着自己的牛群慢慢悠悠地回家。清晨,在浓重的晨雾中抖抖索索地(好冷啊…) 四处录音,唯一能听到的人类声音是不知道在哪里叫卖的流动早餐贩子。中午跟着司机帅哥去他小镇上的好友家蹭饭,体验一下纯正的俄罗斯家庭餐,大妈做的臭李子酱(当地的一种野生果子酿制的)好吃到我想直接带走。
只有在这样的原始白桦林子里,你才能体会到传说中迷路的感觉,周围没有任何参照物,手机信号也不咋好。隐约能看到牧民走的小道,也是断断续续的,不知道通往哪个方向。远远望去,密不透风的林子里,其实树的间距还是很大的,只有年幼的树才会乱七八糟挤成一堆。桦树林也不像松树那样通过树枝的密集能挡住风,然而只要深入几公里,大风也只能骚扰到树尖了。一阵一阵四面八方传来的松软轰鸣,并不像传说中的涛声,反而是心理上平添的一份恐惧声景。摸索着一条泥泞不堪的牧羊小道出来的时候,还听到不远处的野猪哼哼。想起了在莫尔道嘎镇那个阳光的中午,和扎堆晒太阳的老爷子们闲聊,双眼放光、满腔自豪地跟我聊起了当年莫尔道嘎的辉煌…他们说现在山里的野猪和熊越来越多了,让我当心。可不是么,如果那头野猪现在跑过来,看到的是一个两眼放光、心满意足的傻男子,扛着录音机和话筒在林子里独自穿行,不知道它会作何感想….说不定它就在不远处看着我,也惊呆了….
在我眼里,这才是春季呼伦⻉尔的真实写照。山谷里布满了灌木和野草,它们的下面大多是充满危险的春季沼泽,只能骑马才能进入。在这片山谷区域,我才录到了幻想已久的鸟鸣。无论种类的丰富性还是声学环境,都堪称完美。我甚至直接把录音机和话筒放在了一片林子里,翻过山头回到很远的车上晒晒被沼泽滋润透的鞋子和袜子,顺便心安理得、满身愉悦地享受一点咖啡。
我很想知道午夜过后的那种宁静究竟会是怎样的听觉感受,也很想知道黎明前的小镇会有多少鸟类出来撒野。连续两晚,录音机也没有歇过。第三天,实在很不想走啊….然而咖啡快没了,SD卡都快满了。
这是典型的刚开始抽芽的原始白桦林,远观密集且充满皮毛一般的层次。而绿色的草地,其实处处是融水和雨水形成的沼泽水坑。
Behind the Field
这次的录音其实并不是上面看起来那么顺利。在莫日格勒河边打开设备开始录音的时候,很快发现录音机似乎并没有写入SD卡,并且Fader和耳机的音量似乎和以前的状态不一样。于是重新格式化SD卡,重新Load我的系统设置,似乎是对了,重新开始录。然后才想起来前几天更新过Firmware,看更新说明里并没有大的改动,于是就没有测试,大意了!前一天晚上检查设备的时候也只是测试了一下信号和电平反应,并没有测试录音和耳机音量,失策失策!
刚录没两分钟,河对岸开来一辆SUV,一对夫妻热热闹闹地下车,看起来是自驾游的,居然开始大声说话、吃早点,而且发动机也没歇,声音顺着大风就飞过来了。真不知道咋想的,那河边的风大到衣服都呼啦啦地响….居然没有挡住人家顶大风吃早点的雅兴,连我的向导帅哥都乐了。勉强录了6、7分钟,放弃吧,想着回程时候重新录,实在不行换个点。结果,回程时候风大的连走路都困难了…..
这次的录音最大的麻烦在于风,虽然我就是冲着风去的,然而惊喜明显有点过多了。Cinela Piani-3的长毛套上之后,完美扛住了至少10级的风。但是Cinela的轻巧,也被强风吹得剧烈抖动,长毛防风套加剧了摩擦进而加剧了抖动,这明显是超过了设计限度。我的第一反应是找到合适的避风体,然而树林子里唯一的避风体只可能是树干。于是顺着风向,后置话筒尽量贴近树干,妄想树干能挡一下。但强阵风袭来依然不行,后置声道的话筒会承受巨大的风压。后来只能把录音机挂在防风罩上压着,先减缓一下抖动的问题。回来之后研究了许久,发现其中的震动主要是一些连接线固定不够妥帖。一般情况下,原装设计的固定槽足以固定线,但是在强风引起的抖动情况下,依然会产生碰撞。用了一些扎带把这些连接线沿着骨架固定死,测试下来还算完美,就算蹦蹦跳跳都没问题。希望下回遭遇这样的极端条件不会再有那些噪声。
与狂风呼应的是24、25dB SPL的声压环境,电平的调整实在有点让我无从下手。以我已有的、对付低声压环境的经验来设置,833的电平表看起来是睡着了,耳机也好像没有插上一样。最后决定小量提升Gian、而多提升Fader,只要在833上看到有明显的电平信号即可。那样至少我的后期还是有以前的录音作为参考。之后,但凡在这么安静的环境下,一概采用同样的数值来设定,以确保后期操作的稳定性。事实证明,这方法完全没有问题,但是录下的WAV文件音量比预料的还低6dB以上。很多经验,就是这样在挫折中攒起来的。
话筒和录音机在室外过夜,我还算有一些经验,主要是防夜晚的露水,把背包的盖子固定好、不能让风吹开就好。并且临睡前再次看一下当地的天气预报。尽管如此,我还是失算了,对山里的天气预报准确度过于有信心。从录音里看,有一天晚上间断性下了两次雨,雨量还不小。幸运的是,出门前给Cinela P3防风罩喷过防水剂,它的长毛也有很好的防水性能。只是有很多的雨点打在了防风罩上被录下来了。一开始想直接废弃,但很快觉得实在有点可惜,于是剪掉了上千个小雨点….花了好几天的时间。雨点打在防风罩上,一直是野外录音的梦魇,基本上没有一款量产的防雨罩能有效吸收掉雨点打击的。Cinela的防风罩,至少在后期剪除雨点问题上还算轻松,波形上看是非常有规律的低频尖峰,能够大幅度提高剪辑效率,也算是遗憾中的补偿。
因为容量问题,本套素材库分为Windy Forest和Quiet Village两套。
购买扫码:
https://bh14b.com/product-category/sound-fx/ambience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