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C 背景环境音效 —— 上海重型交通 The Heavy Traffic Shanghai

在熟悉的地方可能很难能够发现一些新鲜的声音。有一天在Google地图上做一些户外录音的调研,突然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去过上海的东北角区域了——宝山区, 差不多20多年了。那里有宝山钢铁厂、集装箱码头,是上海最大的重工业区域,但平时偶尔只是听到交通新闻里播报那里的严重交通堵塞。之前也路过不少上海的高架,但是随着经验技巧的成长,觉得应该专程录一次。于是决定出门碰碰运气,看看上海的另一面有什么好玩的,反正因为疫情,去哪里都不甚方便。

然而,首先遇到的困难居然不是录音,而是怎么过去、应该带什么设备比较合适。先是花了一点时间研究录音线路,Google街景、百度街景串着看。 在城市里行走录音,有个专门词:Sound Walk, 声音漫步。国外有一些爱好者会专门组织这样的活动,其实是城市暴走的另一种形式。所以开车过去可能就不是很方便,反而公共交通会方便一点,不需要考虑回头路。地铁过去是挺方便,但是,地铁保安多半不允许我录音,理由总是可想而知的,我也不想惹是非。城市暴走和野外徒步的差异还是很大。野外徒步,一般来说最多2小时一定需要停歇一下,恢复体力以确保必要的安全。但城市暴走,可能3、4小时都不一定会停下来歇口气,那么轻装出行就变得必须了。装备和携配重量要尽可能轻,装备体积也要尽量的小,乃至鞋子、外套都和野外徒步很不同。

折腾了一番,终于确定下来装备配置:
• 一只ORCA 272 录音机包, 装录音机和必要的备件。
• 一只North Face Lumbnical小挎包,放手机和一只500毫升保温杯装咖啡。(地图显
示那里咖啡店比较少,但是街边小店应该不少,所以淡水可以随时买)
• 一支思锐Suri T025SK碳纤维支架,我最常用的支架,去掉云台净重只有0.8公斤。
• 一套Cinela Pia-3防风悬架系统
• 录音机::Sound Devices 833
• 话筒: Schoeps DMS
• 耳机:Sennheiser HD25
• 电池:2块Remote Audio Hi-Q 98Wh智能电池。一块可以给这个配置续航8小时左
右,但我还是习惯性带一块备用。

录音正值一月,上海的一月比较阴冷:
• 轻量徒步鞋: Columbia FACET 15, 是我穿着最舒服的一个型号,很轻,配羊毛袜子长时间行走也不太会脚闷、出汗,喷上防水剂,应付小雨没有问题,天气预报当天局部会有小雨。
• 外套:巴塔哥尼亚Down Sweater轻量羽绒服,很轻、保暖性上佳,防小雨没问题

顺利上了地铁,并且保安都懒得看一眼,以此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,只要足够紧凑小巧,即使奇形怪状的Cinela Pia-3也不会被注意到。当然,也可能是运气好。适逢周末,我还特意避开了周末高峰时段,车厢并没有挤得满满当当,待有座位坐下就打开了录音机一直坐到终点站下车也没关掉过,开启了第一次地铁车厢内的环绕声录音,甚喜。有些乘客好奇盯了我的装备一会儿,却没有吭声,很有礼貌。

 

走出终点站,扑面而来的是嘈杂的车流声,是真的大声,可能那边的高楼不那么密集的缘故。城市高架、快速路上的车速都非常块,最重要的,真的好多大卡车!有些路段还在修路,路面坑洼严重,几乎所有的车都不会减速,所以路面颠簸声、发动机轰鸣声、高架和建筑的反射,形成了一条重装交通的音墙。我一边走一边就很同情这里的居民,真的是太吵了。 下图为一个典型路段的分贝测试,恰好在一个地铁出口处。

如此喧嚣不堪的情形,倒是让我不免有点兴奋 —— 来对地方了!随之而来也发现这是个不小的挑战,因为吵杂的高速交通也会带来极不稳定的大动态音量变化,并且大噪声环境下对于找对合适的地点录音也是不小的挑战。因为遮掩效应,连续出现的大声音会遮掩其他声音,从而导致声音的立体感降低,缺乏层次对比和结构。好在多年的录音让我多少还是有一些经验值得分享:

• 如果目标是录大视角的车流环境,那么话筒要尽量高一些,把握好群反射和群直达声的比例关系是关键。高度尽量要超过车的高度,甚至可以考虑话筒斜指向空中。
• 如果目标是强调车流的运动和方向变化,那么话筒位置要尽量低,可以低于1米的高度,平行于地面,或者指向路中线。
• 如果路面有很多的车辆颠簸,并且你希望强调,那么采用低话筒高度、低话筒角度。高度可以在80-100cm,甚至可以考虑低到50cm。话筒角度除了指向路面中线以外,还可以考虑跟低的角度,轴线上可以覆盖轮胎以下的高度。尤其是雨天,这样的角度会明显更适合表现车辆,不然录出来就是没用的白噪。
• 话筒和车辆的距离是个很大的挑战,因为人行道的宽度一定会有一些限制,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快速测试一下合适的距离。距离车道越近,话筒的可覆盖角度就会越小。这也是前文中提到“找对合适地点录音”的主要原因。这一点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有点难。首先,要对话筒的性能非常熟悉,很清楚它对声源在不同距离、高度和运动方向的频响反应。其次,需要足够多练习用耳朵判断声学环境、声音环境的关系,快速估算出合适的捕捉地点、角度和高度,并且要经常练手保持敏锐度。第三个训练是,现场用耳机和对比和验证自己耳朵判断出来的结果是否合适,后期阶段再次对比录音和自己在现场的听觉记忆。是的,要训练自己准确记住现场的感受。验证对比至少需要三项内容:
• 现场的这一决策是否合理、合适(即大部分声音元素的对比关系是否合理)
• 话筒的频响是否带来了我预期的声景
• 是否存在更好的选择和设置

录城市交通环境并不简单,很考验设备和技巧。大部分现代城市,交通是城市的主要底噪源,远听就和白噪差不多,更远一些会有点像粉噪。如果很近,那么就会变成霸屏一般的快闪呼啸声。当你被某个地点的噪声吸引或者引起关注的时候,首先要做的是环顾四周,看看究竟是什么元素对你产生了作用。甚至你可能需要学会主动去发掘这些不同的状态,录音不能单纯依赖运气,更多的是需要去发觉。另一方面,城市声景的组成往往会比较复杂,当你关注某个声音元素的时候,也要同时去观察和捕捉配合它的声音元素是什么。有点像编曲,主奏乐器是需要伴奏乐器才能显示出它的存在感和魅力的,发现伴奏声源和发现主目标声源是同等重要的。城市交通声音的可辨识度也非常差,因为大家都已经太熟悉了,很难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鲜点。但是,即使是高架桥下的混响,也可能成为伴奏的一部分。甚至当你背对声源,转而捕捉它的多重反射声、多重折射声,也可能让灰不溜秋的声音变得鲜活起来。这是一个好的声音猎手该做的事情。

还有一种训练方法,是充份利用监听耳机。耳机之于录音,就好比摄影机的显示屏、捕景器。而话筒,则是镜头。话筒、线材和录音机、耳机本身,每个环节都会像滤镜一样影响结果。这不一定是坏事,我们需要学会和设备交心,而不是对抗。那样才会发现不同的声音,发现有趣的声音,发现更有价值的声音。同时也可以让自己避免陷入器材的束缚。

上海这样的巨型城市,交通复杂且繁忙。和其他中国城市一样,有着许多结构复杂的多层立交桥。但这种地方往往还是骑车搜寻会更方便一些,疫情封锁期间啥也干不了,琢磨了一套便捷的、更适合城市暴走的方案:

 

• Sound Devices 833,Schoeps DMS话筒, Cinela Pia-3防风笼子.
• Peak Design Travel Backpack 45L背包
• Peak Design Tripod Carbon Fiber 碳纤维三脚架

录音机和电池、长毛套之类的备件放背包里,在手机上用SD Remote应用遥控录音机。三脚架是和背包一起设计的,可以连着Cinela一起插在侧袋里固定好,很妥帖。背包可以缩小成30L,不会显得那么大。但是更小的背包,可能没法妥帖地固定三脚架了。折腾这是也是挺好玩的。您可以可以折腾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案。

感谢您的支持!
Digimonk
2022.06.15

购买地址:

https://bh14b.com/product/the_heavy_traffic_shanghai/, 如需多用户授权及公司购买请咨询微信客服Musicec

支持微信,支付宝付款,手机访问,中英文双语

0:00
0:00